利用基因工程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的分子影像学监测

作者: Shuo Shi, Min Zhang, Rui Guo, Xiangming Zhang and Biao Li

卷 15, 期 5, 2015

页: [460 - 471] 页: 12

弟呕挨: 10.2174/1566523215999150421164034

价格: $65

摘要

心肌梗死(MI)后心脏组织的修复能力减弱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(BMSCs)已被有效地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后受损组织。缺氧诱导因子(HIF-1α)能诱导大量的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并增强干细胞的生存力。在这里,我们研究的是HIF-1α-转换的BMSCs是否可增强在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能力,比较微型PET/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的价值。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HIF-1α和NIS(lenti-hif-1α-NIS)的慢病毒转导。钠碘转运体(NIS)作为有效报告基因的功能,允许BMSCs移植到大鼠心脏长达2周并使用微SPECT/CT成像。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,对HIF-1α-NIS-转换的BMSCs移植后心肌梗死区,更多关于HIF-1α、VEGF和Ang-4基因的表达,新陈代谢的改善,在心肌梗死区,肝纤维化组织及心肌细胞凋亡更少的被检测到。此外,我们发现大多数移植的HIF-1α-NIS转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,并在心肌梗死区产生新生血管。代谢活性在早期时间点显著升高(术后2周),并持续增加(4周),由18F-FDG微PET/CT吸收成像所示。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功能在2周无改善,在4周时有细微改善。这项研究表明,18F-FDG 微PET/CT在评价早期疗效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。

关键词: 细胞治疗,基因治疗,分子影像学,心肌梗死.


Rights & Permissions Print Cite
© 2024 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| Privacy Policy